
1.本發明涉及增強纖維帶材料、以及將其配置
·
層疊而成的增強纖維層疊體及成型體。
背景技術:2.包含增強纖維和樹脂的纖維增強塑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frp)因輕質且高強度這樣的特性而被用于航空、航天、汽車用途等。作為同時實現frp的生產率和高強度的成型法,例如可舉出如樹脂傳遞模塑成型法(resin transfer molding:rtm)、vartm成型法(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成型法,vacuum-assisted resin transfer molding)等這樣在后期使樹脂在增強纖維層疊體中含浸并固化的成型法。rtm成型法為下述成型法:將包含由未預含浸基體樹脂的干式增強纖維束組構成的增強纖維基材的增強纖維層疊體配置于成型模具中,將液態、低粘度的基體樹脂注入,之后使基體樹脂含浸并固化,從而成型為frp。特別是,在需要高生產率的情況下,使用下述技術等:在樹脂注入時,預先使成型模具內模腔較最終成型品的厚度更厚,通過關閉模具而使其高速含浸,由此縮短纖維增強塑料的成型時間。另外,近年來,還使用了濕壓模制法,即,在增強纖維層疊體上涂布液態的樹脂,然后進行合模而使樹脂含浸。
3.以往,使樹脂含浸并固化的增強纖維層疊體通過下述方式形成:從機織物、非卷曲布料(non crimp fabric:ncf)這樣的、由干式增強纖維束組(增強纖維束中未含浸樹脂)構成且呈一定寬度的(即,大致矩形的)布帛形態的增強纖維基材中切出所期望的形狀,將由此得到的物體賦形為三維形狀并固定。但是,當像這樣從一定寬度的布帛中切出所期望形狀時,此后會大量生成殘留的端材。即,增強纖維的廢棄量變多,在預先制成一定寬度的布帛形態的增強纖維基材的以往的方法中,存在制造成本變高這樣的課題。
4.針對這樣的課題,將增強纖維束以成為與制品形狀相適應的所期望的形狀的方式僅配置于所需部位的纖維鋪放法受到關注。根據纖維鋪放法,由于在需要的部位配置需要量的增強纖維,因此能夠將增強纖維制成帶狀的形態,僅將上述帶材料配置于需要的部位,由此能夠大幅降低廢棄的增強纖維的量。此外,就由纖維鋪放法制造的增強纖維基材而言,以與以往的機織物、ncf相比,增強纖維束的卷曲少,直線性優異,因此使樹脂注入其中并固化而得到的frp具有高的力學強度。
5.作為與纖維鋪放法中使用的碳纖維帶材料有關的現有技術,例如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在兩面結合聚合物粘接劑而成的碳纖維帶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根據上述方法,通過將聚合物粘接劑熔融而貼附于增強纖維束組,能以高精度制造所期望的寬度的碳纖維帶。
6.另外,專利文獻2中提出了在至少一面上粘接有非織造遮蓋物(veil)而成的碳纖維帶材料、預制品及其制造方法。根據上述方法,通過使用粘接有非織造遮蓋物的碳纖維帶材料,得到在rtm成型、vartm成型的樹脂注入時,面內方向的樹脂的擴散容易度增加的效果。另外,在針對非織造遮蓋物使用熱塑性纖維材料時,作為結果,可以使得到的復合材料強韌化。
7.此外,專利文獻3中,提出了由單位面積重量為80g/m2以下的增強纖維材料和熱塑性樹脂材料的針織物形成的增強片材料。根據上述構成,通過使用具有柔軟性的針織物,可得到在薄且寬的狀態下保持直線性且無卷曲等變形的片材料。此外,由于使用空隙多的薄針織物,因而可以將內部的空氣進行脫氣,而得到空隙(void)少的成型品。
8.現有技術文獻
9.專利文獻
10.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2-510385號公報
11.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17-521291號公報
12.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5-11680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13.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14.然而,在纖維鋪放法中,在將碳纖維帶直接貼附于模具時,需要使該碳纖維帶追隨且沿著模具形狀。因此,碳纖維帶的寬度越寬、或者模具形狀越復雜,越要求碳纖維帶具有高變形性。此外,在碳纖維帶的層疊及rtm成型、vartm成型時的樹脂注入中,要求具有高生產率。
15.這里,專利文獻1的發明中,并未提及聚合物粘接劑的變形性。并且,在針對聚合物粘接劑例如使用非織造遮蓋物的情況下,由于非織造遮蓋物是使短纖維無規取向而形成的,因此一般而言沿面方向不具有充分的變形性。此外,在聚合物粘接劑熔融時,由于非織造遮蓋物的形態喪失,因而布材料本來具有的變形性降低。
16.專利文獻2的發明中,使用在至少一面粘接有非織造遮蓋物的碳纖維帶材料。因此,與引用文獻1同樣地,由于非織造遮蓋物是短纖維無規地取向而形成的,因而不具有充分的變形性。
17.專利文獻3的發明中,使用具有變形性的布料,但增強纖維材料的單位面積重量低,為了得到所期望的制品厚度而需要層疊多張片材料,操作變得繁雜而生產率降低。此外,專利文獻3中記載的發明涉及增強片材料,但其中不存在將上述增強片材料應用于纖維鋪放法的暗示。
18.本發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課題,具體而言,提供碳纖維帶材料,該碳纖維帶材料對模具的追隨性及基體樹脂的含浸性良好,并且,在利用纖維鋪放法制造增強纖維層疊體時能夠提高生產率,且在含浸樹脂而進行成型時能夠提供具有高力學強度的成型體。此外,提供由上述碳纖維帶材料得到的增強纖維層疊體以及成型體。
19.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20.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其特征在于以下的任一構成。
21.(1)碳纖維帶材料,其是使碳纖維束組與布料一體化而成的,該碳纖維束組是將多根碳纖維束與纖維取向方向平行地排列而得的,該碳纖維帶材料的特征在于,滿足下述(a)~(c)。
22.(a)上述布料由1或多種熱塑性樹脂構成
23.(b)上述碳纖維帶材料中除布料外的單位面積重量在120g/m2~400g/m2之間;
24.(c)上述布料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對上述布料施加80mn/50mm的載荷時的布料伸長率e
p
(%)為5%~100%;
25.e
p
=[(l
1-l0)/l0]
×
100
[0026]ep
:布料伸長率(%)
[0027]
l0:初始的印記間的布料長度(mm)
[0028]
l1:賦予載荷時的布料長度(mm)
[0029]
(2)如上述(1)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上述布料具有規則性。
[0030]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在碳纖維束間設有0.1mm~1mm的間隙。
[0031]
(4)如上述(1)~(3)中任一項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上述碳纖維帶材料的帶寬度為2mm~2000mm。
[0032]
(5)如上述(1)~(4)中任一項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上述碳纖維束組與上述布料介由附著于上述碳纖維束組的至少一面的樹脂粘合劑通過粘接而一體化。
[0033]
(6)如上述(5)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碳纖維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中,介由上述樹脂粘合劑將上述布料與上述碳纖維束組粘接的粘接區域沿上述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離散地形成。
[0034]
(7)如上述(6)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碳纖維帶材料的整個區域中,介由上述樹脂粘合劑將上述布料與上述碳纖維束組粘接的粘接區域沿上述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離散地形成。
[0035]
(8)如上述(6)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碳纖維束組中,位于與上述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兩端的2根碳纖維束在上述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上連續地與上述布料粘接,位于2根碳纖維束之間的其他碳纖維束在上述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上間歇地與上述布料粘接。
[0036]
(9)如上述(6)~(8)中任一項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在介由上述樹脂粘合劑將上述布料與上述碳纖維束組粘接的粘接區域中,在相鄰的上述碳纖維束中,上述粘接區域在上述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上錯開。
[0037]
(10)如上述(5)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其是在上述碳纖維帶材料的至少一部分中,介由上述樹脂粘合劑將上述布料與上述碳纖維束組粘接的粘接區域在與上述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正交的方向上離散地形成而成的。
[0038]
(11)如上述(1)~(10)中任一項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對于使用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以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進行測定而得的拉伸載荷f[n]而言,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不具有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以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進行測定而得的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大于0.5[n],并且,在θ[
°
]為0.1
°
至1.0
°
之間,δf/δθ大于0.1且小于1.0。
[0039]
(12)如上述(1)~(11)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其特征在于,上述布料的形態為筒狀體或袋狀體。
[0040]
(13)增強纖維層疊體,其是使用上述(1)~(12)中任一項所述的碳纖維帶材料而成的。
[0041]
(14)成型體,其是使用上述(13)所述的增強纖維層疊體而成的。
[0042]
發明的效果
[0043]
本發明的碳纖維帶材料對模具的追隨性及樹脂的含浸性良好,在通過纖維鋪放法來制造增強纖維層疊體時能夠提高生產率,而且在含浸樹脂而成型時能夠提供具有高力學強度的成型體。
附圖說明
[0044]
[圖1]為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
[0045]
[圖2]為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
[0046]
[圖3]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
[0047]
[圖4]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
[0048]
[圖5]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
[0049]
[圖6]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
[0050]
[圖7]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
[0051]
[圖8]為示出布料伸長率的測定方法的概略圖。
[0052]
[圖9]為示出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的實施方法的概略圖。
[0053]
[圖10]示出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實施時的剪切角-拉伸載荷的關系的曲線圖。
[0054]
[圖11]為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5]
將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圖示于圖1。
[0056]
圖1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100是多根碳纖維束101通過布料103相互一體化而成的,各碳纖維束沿寬度方向相互平行(并列)地配置而形成碳纖維束組102。
[0057]
本發明中使用的碳纖維束例如也可以使用事先實施了上漿處理的碳纖維束。通過實施上漿處理,能夠提高碳纖維束的集束性,抑制絨毛球的產生。此外,本發明中使用的碳纖維束也可以在碳纖維中混合有機纖維。
[0058]
碳纖維束的長絲數n(單位:k=1,000根)的優選方式為1k(1,000)根以上、60k(60,000)根以下。碳纖維束101的單纖維數少于1k根時,碳纖維束101的紗寬度細,容易產生扭結等不良情況。在碳纖維束101的單纖維數多于60k根的情況下,碳纖維束101的碳纖維單位面積重量變高,在利用纖維鋪放法將碳纖維束101對齊而制成基材時,由于每1層的碳纖維單位面積重量過高,會有取向設計的容許范圍變窄的風險。
[0059]
碳纖維帶材料100通過具備包含多根碳纖維束101且與布料103相互一體化的構成,能夠使碳纖維帶材料的每單位長度的碳纖維長絲數及重量變大。此外,在利用纖維鋪放法來將碳纖維帶材料配置并層疊而制造纖維增強塑料時,能夠縮短用于成為所期望的纖維體積含量所需要的碳纖維帶材料的配置
·
層疊時間,并提高生產率。
[0060]
布料103由1種或多種熱塑性樹脂構成。這里,所謂“熱塑性樹脂”,表示聚酰胺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聚乙稀醇縮甲醛樹脂、聚醚砜樹脂、苯氧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熱塑性樹脂、以及熱塑性彈性體(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聚氨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酰胺系樹脂、聚丁二烯系樹脂、聚異戊二烯系樹脂、氟系樹脂、及丙烯腈系等)、它們的共聚物、改性物、及將2種以上這些樹脂共混而成的樹脂等??梢詫⑸?br/>述樹脂制成纖維狀而得到紡織布(機織物、針織物)、無紡布的形態、或制成膜狀而得到布料103。通過將這樣的布料103部分地熔融,從而與碳纖維束組102一體化。
[0061]
本發明中,布料103具有變形性是重要的。即,在布料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向該布料施加80mn/50mm的載荷時的布料伸長率為5%~100%是重要的,進一步優選為15%~100%。通過使用有變形性的布料,能夠提高帶的變形性,在利用纖維鋪放法直接貼附于模具時,碳纖維帶能追隨并沿著模具形狀。在布料伸長率小于5%時,布料沒有充分的變形性,碳纖維帶無法追隨并沿著模具形狀。在布料伸長率大于100%時,布料會因輕微的外力而變形,難以精度良好地將布料與碳纖維貼合而一體化。這里,布料的伸長率根據jis l 1096 8.16.1,通過下式求出。
[0062]ep
=[(l
1-l0)/l0]
×
100
[0063]ep
:布料伸長率(%)
[0064]
l0:初始的印記間的布料長度(mm)
[0065]
l1:賦予載荷時的布料長度(mm)
[0066]
將布料伸長率的測定方法示于圖8。圖8的(a)表示負載一定載荷之前的布料803的狀態。將布料裁切成指定的尺寸,對布料標記出指定的印記808,測定印記間距離l0之后,以圖8的(a)所示的方式用夾具807夾緊布料。然后,賦予載荷。圖8的(b)表示賦予一定載荷后的布料803的狀態。如圖8的(b)所示,對賦予一定載荷后的印記間距離l1進行測定,能夠通過指定的式子算出伸長率。需要說明的是,在由碳纖維束和布料一體化而成的帶材料來測定布料的伸長率的情況下,將布料從帶材料剝離后,按上述步驟進行測定。
[0067]
本發明的碳纖維帶材料的除布料外的單位面積重量在120g/m2~400g/m2之間是重要的。在碳纖維帶材料中除布料外的單位面積重量小于120g/m2時,利用纖維鋪放法來配置碳纖維帶材料時,為了得到所期望的單位面積重量的層疊體而層疊的碳纖維帶材料的張數變多,層疊所需要的時間增加,會制約進一步提高生產率。另一方面,在碳纖維帶材料中除布料外的單位面積重量大于400g/m2時,為了得到所期望的單位面積重量的層疊體而層疊的碳纖維帶材料的張數變得過少,存在對纖維取向進行設計時的自由度會變窄的風險。上述單位面積重量優選為160g/m2~300g/m2。
[0068]
此外,期望布料103具有規則性。本發明中,“具有規則性”是指,某一定的組織形態在布料的長度方向(即,碳纖維帶材料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重復。作為具有規則性的布料的例子,可舉出針織物、機織物。對于針織物、機織物而言,其組織形態沿長度方向連續地重復,纖維的存在位置由該組織而定,可以說是作為布料的纖維單位面積重量的偏差、偏在少的材料。另一方面,作為不具有規則性的布料的例子,可舉出無紡布(非織造遮蓋物)。無紡布是將短纖維無規地散布之后將彼此的纖維粘接的構成,因此難以呈現上述布料伸長率,此外,其組織形態不沿長度方向連續地重復,因而易于產生纖維的取向、單位面積重量的偏差、偏在這樣的特征。
[0069]
作為具有規則性的布料的組織形態,可以使用平紋織物、斜紋織物、緞紋織物這樣的機織組織、經平組織、經絨組織、經編緞紋組織、編鏈組織(日文:鎖編)、鑲嵌組織(日文:
インレー
)、經面緞紋組織(日文:
サテン
)、半畦編組織(日文:
ハーフ
)、經編六角網眼組織(日文:
チュール
)這樣的經編組織、緯編組織、或它們的組合。
[0070]
上述具有規則性的布料通過將纖維彼此相互編入、或者織入而保持形態。即,與纖
維彼此相互粘接而使相對位置固定的無紡布相比,由于編入的或者織入的纖維的位置未完全地固定,自由度高,結果,向布料的面內(面方向)施加力時的變形性優異。
[0071]
布料103優選單位面積重量大于2g/m2,為40g/m2以下,進一步優選大于4g/m2,為20g/m2以下。布料103的單位面積重量為2g/m2以下時,布料的面料容易破損,難以得到所期望的變形性。此外,由于布料的厚度變薄,因而難以充分地確保含浸時的基體樹脂流路。此外,由于布料薄,因而成型體的層間增強材料的厚度變薄,難以將層疊的纖維束的層間增強。另一方面,在布料103的單位面積重量大于40g/m2時,布料的厚度相應地變厚,因此碳纖維帶材料的厚度增大,使用碳纖維帶材料的增強纖維層疊體的厚度容易大于所期望的制品厚度,即,難以將使用了碳纖維帶材料的增強纖維層疊設為所期望的成型體的近終形(near net shape)。此外,使用該增強纖維層疊體而成型的成型體的層間增強材料的厚度容易變大,難以提高成型體的纖維含有率(vf:%)。
[0072]
此外,布料103不僅能夠用于提高帶的變形性的目的,而且能夠用于確保樹脂含浸時的基體樹脂流路的目的、通過使用發揮高韌性的材質的樹脂而將層間增強的目的。
[0073]
優選在構成碳纖維帶材料100的多根碳纖維束101彼此之間設有間隙106。通過在構成碳纖維帶材料100的多根碳纖維束101間具有間隙106,在通過纖維鋪放法沿一個方向排列而制成基材的情況下,易于確?;w樹脂的流路。此外,在通過纖維鋪放法將多根碳纖維帶材料100無間隙地沿一個方向排列而制成基材的情況下、在固定于1根碳纖維帶材料100內的多根碳纖維束101之間設有間隙的情況下,均易于確保成型時的基體樹脂的流動性。
[0074]
碳纖維束間的間隙106優選為0.1mm~1mm。在間隙106小于0.1mm的情況下,基體樹脂的流路變小,因而成型所需要的時間增加,有引起生產率降低的風險。在間隙106大于1mm的情況下,通過纖維鋪放法來層疊碳纖維帶材料而制成增強纖維層疊體并成型時,上層的帶的一部分落入下層的碳纖維束間的間隙,會有碳纖維束的直線性降低的風險。結果,有得到的成型體的壓縮特性降低的風險。
[0075]
碳纖維帶材料100的帶寬度優選為2mm~2000mm,更優選為5mm~100mm。在碳纖維帶材料100的帶寬度小于2mm的情況下,需要在纖維鋪放工序中配置更多的碳纖維帶材料,生產率容易降低。在碳纖維帶材料100的帶寬度大于2000mm的情況下,制造帶的裝置會變得大型,容易引起帶成本的增大,因而不優選。
[0076]
圖2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200為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概略立體圖。該碳纖維帶材料200中,與圖1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同樣地,具有規則性的布料203位于碳纖維束組202的至少一面,該布料203以保持各碳纖維束201形態為目的,介由附著于碳纖維束組202的至少一面的樹脂粘合劑204來與碳纖維束組202一體化。其他方面與圖1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100為相同的構成。
[0077]
樹脂粘合劑204可以為粒子形狀,也可以為無紡布形狀。此外,并不限定于這些形狀,也可以為膜、網、乳劑、涂層、或卷繞于碳纖維束的輔助絲。
[0078]
作為樹脂粘合劑的材質,可以使用聚酰胺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聚乙稀醇縮甲醛樹脂、聚醚砜樹脂、苯氧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等熱塑性樹脂、以及、酚醛系樹脂、苯氧基樹脂、環氧樹脂,此外,可以使用聚苯乙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聚氨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酰胺系樹脂、聚丁二烯系樹脂、聚異戊二烯系樹脂、氟系樹脂、及
丙烯腈系等熱塑性彈性體等、它們的共聚物、改性物、及將2種以上這些樹脂共混而成的樹脂等。
[0079]
對于上述樹脂粘合劑而言,除了制成增強纖維層疊體時將層間固定的粘接功能以外,還可以出于確保樹脂含浸時的基體樹脂的流路的目的、通過使用發揮高韌性的材質的樹脂而將層間增強的目的而使用。
[0080]
作為由樹脂粘合劑204帶來的碳纖維束201的固定形態,可以使樹脂粘合劑204以可見的狀態附著
·
部分含浸于碳纖維束201的表面,以約束碳纖維束中所含的多根長絲,此外,也可以使樹脂粘合劑204以從表面不可見的狀態含浸于碳纖維束201的內部,而使碳纖維束所含的多根長絲彼此約束。此外,可以將樹脂粘合劑卷繞于碳纖維束201、或用樹脂粘合劑被覆碳纖維束201。
[0081]
相對于碳纖維束201的重量而言,用于固定碳纖維束201所需要的樹脂粘合劑的量優選為25wt%以下,更優選為20wt%以下,進一步優選為15wt%以下。樹脂粘合劑的量大于25wt%時,利用纖維鋪放法將帶材料排列、層疊而制成增強纖維層疊體并成型時,基體樹脂的粘度提高而流動性易降低,因此生產率易降低。此外,由于基體樹脂的流動需要長時間,因此基體樹脂粘度會進一步上升,成型體中易產生樹脂未含浸部位,導致成型體的力學特性變差。
[0082]
布料203的軟化點ts(℃)優選為高于樹脂粘合劑204的軟化點。這里,在由多種熱塑性樹脂構成布料203的情況下,多種熱塑性樹脂之中,將軟化點最低的熱塑性樹脂的軟化點視為布料203的軟化點ts(℃)。此時,通過于比樹脂粘合劑204的軟化點高而比布料203的軟化點低的溫度進行加熱
·
加壓,可以將熔融后的樹脂粘合劑204作為粘接劑,將布料203與碳纖維束組202一體化。此時,由于不將布料203熔融而保持組織的形態,因此不會有損布料203所具有的變形性,可以得到變形性優異的碳纖維帶材料200。
[0083]
此外,樹脂粘合劑204優選為其軟化點(℃)比40℃高而比布料203的軟化點ts(℃)低的溫度。通過使用這樣的樹脂粘合劑,通過加熱而降低粘度后、進行冷卻等而返回常溫的狀態時,能夠將構成碳纖維束的多根長絲彼此固定,作為碳纖維束更可靠地保持恒定的形態。因此,將碳纖維束的形態保持恒定時,通過纖維鋪放法而將碳纖維帶材料200配置在模具上,在對碳纖維帶材料200施加壓力、張力時,能夠抑制碳纖維束的形態崩壞。結果,能夠使設置在碳纖維束201之間的間隙206不崩塌地保持,更可靠地確保成型時的基體樹脂的流路。
[0084]
需要說明的是,本說明書中,“軟化點”是指,在布料、樹脂粘合劑等樹脂材料達到該溫度以上的溫度時,樹脂材料軟化/熔融的溫度。具體而言,在樹脂材料為結晶性聚合物時是指熔點,在樹脂材料為非晶性聚合物時是指玻璃化轉變點。
[0085]
圖3中,示出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300的概略立體圖。在該碳纖維帶材料300中,與圖2的方式同樣地,將多根碳纖維束301平行地排列而成的碳纖維束組302的至少一面(圖3中為兩面)配置具有規則性的布料303。該布料303以保持各碳纖維束301的形態為目的,介由附著在碳纖維束組302的表面的樹脂粘合劑304與碳纖維束組302一體化。而且,圖3所示的方式中,僅使設置于碳纖維束組302的表面的樹脂粘合劑304之中、由粘接區域305包圍的區域的樹脂粘合劑304熔融,從而有助于布料303與碳纖維束組302的粘接。在碳纖維帶材料300的至少一部分中,粘接區域305在碳纖維束301的纖維取向方向上不連續
而離散地(間歇地)形成。這里,所謂“粘接區域”,表示布料303和碳纖維束組302介由樹脂粘合劑304而相互粘接的區域。布料303和碳纖維束組302能夠通過在至少一部分粘接區域中粘接而相互一體化,能夠保持碳纖維帶材料的形態。除上述方面以外,圖3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300與圖2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200為相同構成。
[0086]
本發明中,粘接區域305優選沿如上所述的碳纖維束301的纖維取向方向離散地形成。在粘接區域305遍及帶整個區域、碳纖維束組302與布料303遍及帶整面而粘接的情況下,構成布料的熱塑性纖維由于與碳纖維束的粘接而會使位置完全固定,布料本來具有的變形性降低。圖3中,通過粘接區域305沿纖維取向方向離散地分散,由此布料留有局部地自由移動的余地,因而能夠抑制由粘接引起的布料的變形性的降低。
[0087]
此外,以下對沿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離散地形成粘接區域的方式進行詳述。圖4的(a)、(b)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400為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俯視圖。圖4的(a)的實施方式中,介由樹脂粘合劑而使布料和碳纖維束組粘接的粘接區域405在碳纖維帶材料400的整個區域中沿碳纖維束401的纖維取向方向離散地形成而成。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粘接區域405沿碳纖維帶材料400的整個區域離散地形成,因而布料能夠局部地自由移動的余地多,能夠顯示優異的帶變形性。圖4的(b)的實施方式中,碳纖維束組402之中、位于與碳纖維束401的纖維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兩端的2根碳纖維束401(a)、401(b)沿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連續地與布料403粘接,位于2根碳纖維束401(a)、401(b)之間的碳纖維束401(c)、401(d)、401(e)在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上間歇地與布料403粘接。本實施方式中,位于與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兩端的2根碳纖維束401(a)、401(b)連續地與布料403粘接,因而能夠抑制布料403從帶端部剝離,能夠兼顧帶穩定性和帶變形性。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圖4的(a)、(b)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400中,各粘接區域405優選以不跨過多根碳纖維束的方式設置。
[0088]
圖5的(a)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500為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的俯視圖。將上述碳纖維帶材料500的b-b截面、c-c-截面分別示于圖5的(b)、圖5的(c)。本實施方式中,在碳纖維帶材料500的整個區域,介由樹脂粘合劑而使布料和碳纖維束組粘接的粘接區域505沿碳纖維束501的纖維取向方向離散地形成。各個粘接區域505以不跨過多根碳纖維束的方式設置。因此,在相鄰的碳纖維束(例如501(a)及501(b))中,粘接區域(例如505(a)及505(b))沿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錯開。本實施方式中,在相鄰的碳纖維束中分別設置的粘接區域沿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錯開,由此可以使相鄰的碳纖維束彼此的相對位置不固定而獨立地移動。因此,在布料變形時,碳纖維束能夠追隨于各自所粘接的布料的部分的移動而獨立地移動。
[0089]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中,可以將粘接區域以圖6的(a)的方式設置。其中,圖6的(a)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600中,在相鄰的碳纖維束(例如碳纖維束601(a)及601(b))中,粘接區域(例如粘接區域605(a)及605(b))不在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上錯開。因此,相鄰的碳纖維束彼此的位置會固定,不會追隨各碳纖維束所粘接的布料部分的移動而獨立地移動。因此,與相鄰的碳纖維束中的粘接區域不在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上錯開的情況相比,在錯開的情況下,可以得到變形性高的帶,因而優選。需要說明的是,圖6的(a)為碳纖維帶材料600的俯視圖,圖6的(b)為碳纖維帶材料600的b-b截面圖。
[0090]
另外,如圖5所示,即使在將粘接區域505在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上實質上錯開
地設置的情況下,也更優選如下設置。即,使得在與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任意截面中,在相鄰的碳纖維束(例如501(a)及501(b))上不同時存在粘接區域(例如505(a)及505(b))。換言之,相鄰的碳纖維束(例如501(a)及501(b))中,關于粘接區域(例如505(a)及505(b)),優選不以沿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而一部分重疊(如圖5的(b)所示)而是以錯開的方式(如圖5的(c)所示)設置。通過上述構成,碳纖維帶材料可以顯示更良好的變形性。因此,碳纖維帶材料500中,成為如圖5的(b)所示的截面的部分優選在沿碳纖維的纖維取向方向以一定間隔采集的全部截面的30%以下的范圍內。
[0091]
此外,圖7的(a)、(b)中示出本發明涉及的另一碳纖維帶材料700的俯視圖。上述圖3~圖6中,示出了粘接區域沿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離散地形成的方式,而圖7所示的碳纖維帶材料700中,介由樹脂粘合劑而使布料與碳纖維束組粘接的粘接區域705沿與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離散地形成。利用上述構成,相鄰的碳纖維束的相對位置也不固定,能夠獨立地移動,因而碳纖維帶材料能夠顯示出良好的變形。
[0092]
如上構成的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能夠顯示出如下的剪切變形性能。即,對于使用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以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進行測定而得的拉伸載荷f[n]而言,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不具有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以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進行測定而得的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大于0.5[n],并且,在θ[
°
]為0.1
°
至1.0
°
之間,δf/δθ比0.1大且小于1.0。
[0093]
針對剪切變形性能的評價方法即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進行說明。圖9示出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的概略圖。將1根或多根長度為220mm的碳纖維帶材料900無間隙地平行排列,以全寬之和成為150mm的方式進行準備。以夾持間隔成為200mm的方式在夾持部902上標記印記之后,以夾持部902為200mm、測定角α[
°
]為90
°
、碳纖維帶的長度方向與畫框架的未把持碳纖維帶材料的2邊903平行的方式,以把持碳纖維帶兩端的2邊的方式將碳纖維帶材料900安裝于畫框夾具904。在未圖示的萬能試驗機上以測定角α[
°
]成為90
°
的方式安裝畫框夾具之后,以50mm/分鐘的速度沿垂直方向拉伸畫框夾具,測定此時的拉伸力f[n]及測定角α。然后,算出由下式計算的剪切角θ[
°
]、及θ[
°
]為0.1
°
至1.0
°
之間的δf/δθ。
[0094]
θ[
°
]=90
°?
α[
°
]
[0095]
圖10中示出針對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實施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時的剪切角-拉伸載荷曲線圖的一例。圖10的(a)是以剪切角θ[
°
]為0至45進行試驗時的剪切角-拉伸載荷曲線圖,圖10的(b)是將同一曲線圖的剪切角θ[
°
]為0至1附近放大而得的曲線圖。
[0096]
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中,在剪切角θ[
°
]設為0
°
至45
°
的條件下進行試驗時,優選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的條件下,拉伸載荷f不具有最大值。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意味著,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時,碳纖維帶材料在剪切角θ[
°
]達到1.0
°
之前無法保持形態而崩壞。此時,無法將δf/δθ的值作為碳纖維帶材料的剪切變形性能進行評價。
[0097]
對于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而言,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拉伸載荷f不具有最大值的情況下,優選在剪切角θ[
°
]為0.1
°
至1.0
°
之間的δf/δθ小于1.0,進一步優選小于0.4,進一步優選小于0.2。在δf/δθ為1.0以上時,將碳纖維帶材料剪切變形時需要較大的力,在利用纖維鋪放法進行對齊而配置于模具時,無法得到對模具的良好追隨性。另一方面,δf/δθ優選大于0.1。在δf/δθ為0.1以下的情況下,通過賦予輕微的力而碳纖
維帶材料發生大的剪切變形,碳纖維帶材料的穩定性會受損。
[0098]
對于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而言,在剪切角θ[
°
]設為0
°
至45
°
而進行試驗時,拉伸載荷f的最大值優選大于0.5n,進一步優選大于1.0n。在剪切角θ[
°
]設為0
°
至45
°
而進行試驗時,拉伸載荷f的最大值為0.5n以下時,碳纖維帶材料的碳纖維束與布材料剝離等,無法維持帶形態。
[0099]
而且,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中,例如圖11的(a)、(b)所示,將布料1103配置于碳纖維束組1102的兩面,在以整體觀察時,成為筒狀體(圖11的(a))或袋狀體(圖11的(b))是優選的。即,如圖11的(a)所示,對于位于與碳纖維束1101的纖維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兩端的2根碳纖維束1101(a)、1101(b)而言,優選在其兩面與布料1103粘接,由兩端的碳纖維束1101(a)、1101(b)和兩面的布料1103來形成筒狀的封閉體系。以此方式,能夠防止內側3根碳纖維束1101(c)、1101(d)、1101(e)的脫落。此外,基于同樣的理由,如圖11的(b)所示,還優選以內包全部碳纖維束1101的方式來配置布料1103。通過如此地將布料配置于碳纖維束組的兩面,能夠抑制在碳纖維帶材料的處理中碳纖維束脫離,能夠提高碳纖維帶材料的生產穩定性。
[0100]
本發明的碳纖維帶材料用于增強纖維層疊體。增強纖維層疊體是將本發明的碳纖維帶材料排列
·
層疊,通過將其層間的至少一部分固定而使形狀被保持的物體。通過設為這樣的構成,能夠將構成增強纖維層疊體的碳纖維束彼此的間隙設定為任意的距離而進行配置。結果,能夠確保成型時的基體樹脂的流動性,能夠擴大注入的樹脂的種類、流程窗口(process window)的寬度等,能夠提高生產率。
[0101]
此外,優選在使用了碳纖維帶材料的增強纖維層疊體中,含浸基體樹脂而制成纖維增強樹脂成型體。通過采用上述構成,對于得到的纖維增強樹脂成型體而言,樹脂完全含浸至其內部,能夠具有高的力學特性。
[0102]
實施例
[0103]
針對本發明涉及的碳纖維帶材料,基于實施例進行說明。將實施例及比較例的條件及結果示于表1。
[0104]
(實施例1)
[0105]
<增強纖維束>
[0106]
作為增強纖維束,使用預先實施了上漿處理的、東麗株式會社制碳纖維“torayca”(注冊商標)t800sc,碳纖維長絲數為24,000根(n=24k)。
[0107]
<布料>
[0108]
作為布料,使用特里科經編機而經編為經編六角網眼組織組織狀的、具有規則性的針織面料(材質:聚酰胺,單位面積重量:8g/m2)。
[0109]
<布料的伸長率測定>
[0110]
布料的伸長率參考jis l 10968.16.1而如下測定。即,以上述布料的縱行方向(日文:
ウエール
方向)為長度方向的方式裁切成寬度50mm、長度300mm,以夾持間隔成為200mm的方式對夾持部標記印記。將試驗片的一端用夾具固定后,輕輕地賦予80mn/50mm的載荷,測定保持1分鐘后的印記間的長度。根據下式算出布料伸長率,結果伸長率為52%。
[0111]ep
=[(l
1-l0)/l0]
×
100
[0112]ep
:布料伸長率(%)
[0113]
l0:初始的印記間的布料長度(mm)
[0114]
l1:賦予載荷時的布料長度(mm)
[0115]
<碳纖維帶材料>
[0116]
使用未圖示的碳纖維束制造裝置,將1根碳纖維束從繞線筒拉出,一邊調整厚度一邊不分切地使寬度變窄,然后,將軟化點溫度80℃的加熱熔融性的粘合劑粒子(平均粒徑:0.2mm)散布于碳纖維束的表面。以粘合劑粒子的重量比例成為5%(以得到的碳纖維束的重量為100%)的方式散布后,進行熔融、冷卻,由此得到其形態被固定的紗寬度4.8mm的碳纖維束。
[0117]
將10根碳纖維束沿長度方向平行地對齊之后,在其一面配置軟化點溫度200℃的針織面料(布料),于120℃加熱而將粘合劑粒子熔融,將針織面料與碳纖維束介由粘合劑粒子如圖4的(b)那樣進行部分粘接(在兩端以外的碳纖維束中,將粘合劑粒子以直徑為4.5mm的球狀體的形式配置成鋸齒形,在兩端的2根碳纖維束中整面配置粘合劑粒子)而一體化。如此,得到寬度50mm、除布料外的帶單位面積重量為206g/m2、碳纖維束間的各間隙為0.2mm的碳纖維帶材料。
[0118]
<碳纖維帶材料的變形性>
[0119]
作為碳纖維帶材料的變形性評價,實施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將3根長度220mm、寬度50mm的碳纖維帶材料平行地排列,以夾持間隔成為200mm的方式對夾持部標記印記。并且,將3根平行排列的碳纖維帶材料以夾持部為200mm、測定角α[
°
]為90
°
的方式以把持2邊的方式安裝于圖9所示的畫框夾具而實施測定。結果,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內的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大于0.5[n],此外,該最大值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不存在。并且,δf/δθ=0.3,確認到碳纖維帶材料對于面內的剪切力顯示出良好的變形性。
[0120]
<增強纖維層疊體>
[0121]
使用未圖示的纖維鋪放裝置,將如上所述地得到的碳纖維帶材料以在各碳纖維帶材料間分別設置0.7mm的間隙的方式,沿一個方向對齊而配置在架臺上,以成為300mm
×
300mm的正方形形狀的方式,一邊切斷碳纖維帶材料一邊將其反復配置來制作片基材。對于相鄰的碳纖維帶材料而言,使相鄰的針織面料重疊1mm,通過將重疊部于200℃進行加熱而粘接一體化,以制作片基材。
[0122]
將得到的片基材配置于角錐(pyramid)(四面體)形狀的模具(底面:1邊為14cm的正三角形、高度:7cm),一邊對片基材施加張力,一邊使上模下降而進行壓制賦形,然后將下模于120℃加熱10分鐘。結果,片基材顯示出良好的賦形性而未產生大的褶皺。通過同樣的步驟將片基材1層1層地依次賦形于角錐形狀的模具后,關閉上模,然后將下模于120℃加熱10分鐘。結果,得到了良好的增強纖維層疊體而未產生大的褶皺。
[0123]
<成型體>
[0124]
將得到的增強纖維層疊體配置于前述角錐形狀的下模,使用袋膜進行真空封裝后,將模具配置在氣氛溫度100℃的烘箱內。然后,注入基體樹脂(環氧樹脂),于180℃氣氛下進行固化。結果,得到沒有樹脂未含浸部位的良好的成型體。
[0125]
(實施例2)
[0126]
除以下方面以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而得到碳纖維帶。
[0127]
·
作為布料,使用采用特里科經編機而經編成編鏈+半畦編組織(日文:鎖+
ハーフ
組織)狀的、具有規則性的針織物(材質:聚酰胺、單位面積重量:10g/m2)。
[0128]
<布料的伸長率測定>
[0129]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測定伸長率,結果,縱行方向的伸長率為35%。
[0130]
<碳纖維帶材料的變形性>
[0131]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結果,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內的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大于0.5[n],此外,該最大值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不存在。并且,δf/δθ=0.37,確認到碳纖維帶材料對于面內的剪切力顯示出良好的變形性。
[0132]
<增強纖維層疊體>
[0133]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片基材不產生扭曲、褶皺,得到良好的增強纖維層疊體。
[0134]
<成型體>
[0135]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得到沒有樹脂未含浸部位的良好的成型體。
[0136]
(實施例3)
[0137]
除以下方面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而得到碳纖維帶。
[0138]
·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形態被固定的紗寬度3.5mm的碳纖維束,然后將10根的碳纖維束沿長度方向平行地對齊,將碳纖維束間的各間隙調整為約0.3mm,使最終得到的碳纖維帶材料的寬度為38mm、除布料外的帶單位面積重量為271g/m2。
[0139]
·
針織面料與碳纖維束介由粘合劑粒子而如圖4的(a)那樣部分粘接(將粘合劑粒子以直徑為4.5mm的球狀體的形式配置成鋸齒狀)而一體化。
[0140]
<碳纖維帶材料的變形性>
[0141]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結果,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內的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大于0.5[n],此外,該最大值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不存在。并且,δf/δθ=0.17,確認到碳纖維帶材料對于面內的剪切力顯示出良好的變形性。
[0142]
<增強纖維層疊體>
[0143]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片基材不產生扭曲、褶皺,得到良好的增強纖維層疊體。
[0144]
<成型體>
[0145]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得到沒有樹脂未含浸部位的良好的成型體。
[0146]
(實施例4)
[0147]
除以下方面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而得到碳纖維帶。
[0148]
·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形態被固定的紗寬度7.0mm的碳纖維束,然后將5根碳纖維束沿長度方向平行地對齊,將碳纖維束間的各間隙調整為約0.7mm,使最終得到的碳纖維帶材料的寬度為38mm、除布料外的帶單位面積重量為135g/m2。
[0149]
·
針織面料與碳纖維束介由粘合劑粒子如圖7的(a)那樣在與碳纖維束的纖維取向正交的方向上離散地部分粘接(各碳纖維束(寬度7mm)之中,將距中心為5mm寬度的范圍
沿長度方向連續粘接)而一體化。
[0150]
<碳纖維帶材料的變形性>
[0151]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結果,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內的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大于0.5[n],此外,該最大值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不存在。并且,δf/δθ=0.33,確認到碳纖維帶材料對于面內的剪切力顯示出良好的變形性。
[0152]
<增強纖維層疊體>
[0153]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片基材不產生扭曲、褶皺,得到良好的增強纖維層疊體。
[0154]
<成型體>
[0155]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得到沒有樹脂未含浸部位的良好的成型體。
[0156]
(實施例5)
[0157]
除以下方面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而得到碳纖維帶。
[0158]
·
作為布料,使用spunfab公司制無紡布(材質:聚酰胺、單位面積重量:6g/m2)。
[0159]
·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到形態被固定的紗寬度3.5mm的碳纖維束,然后將10根的碳纖維束沿長度方向平行地對齊,將碳纖維束間的各間隙調整為0.3mm,使最終得到的碳纖維帶材料的寬度成為38mm、除布料外的帶單位面積重量成為271g/m2[0160]
·
無紡布與碳纖維束介由粘合劑粒子如圖4的(a)那樣進行部分粘接(將粘合劑粒子以直徑為4.5mm的球狀體的形式配置成鋸齒狀)而一體化。
[0161]
<布料的伸長率測定>
[0162]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測定伸長率,結果,縱行方向的伸長率成為10%,得到良好的變形性。
[0163]
<碳纖維帶材料的變形性>
[0164]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結果,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內的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大于0.5[n],此外,該最大值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不存在。并且,δf/δθ=0.23,確認到碳纖維帶材料對于面內的剪切力顯示出良好的變形性。
[0165]
<增強纖維層疊體>
[0166]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片基材不產生扭曲、褶皺,得到良好的增強纖維層疊體。
[0167]
<成型體>
[0168]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得到沒有樹脂未含浸部位的良好的成型體。
[0169]
(比較例1)
[0170]
除以下方面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操作而得到碳纖維帶。
[0171]
·
作為布料,使用spunfab公司制無紡布(材質:聚酰胺、軟化點溫度:130℃、單位面積重量:10g/m2)。
[0172]
·
將未附著粘合劑粒子的10根碳纖維束沿長度方向平行地對齊,然后在其一面配
置軟化點溫度130℃的無紡布,于130℃加熱而將無紡布熔融,由此將無紡布與碳纖維束整面粘接而一體化。如此,得到寬度為50mm、除布料外的帶單位面積重量為206g/m2、碳纖維束間的各間隙為0.2mm的碳纖維帶材料。
[0173]
<布料的伸長率測定>
[0174]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測定伸長率,結果,縱行方向的伸長率成為3%,無法得到良好的變形性。
[0175]
<碳纖維帶材料的變形性>
[0176]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基于2邊把持法的畫框法,結果,剪切角θ[
°
]為0
°
至45
°
的范圍內的拉伸載荷f[n]的最大值大于0.5[n],此外,該最大值在剪切角θ[
°
]為0
°
至1.0
°
之間不存在。并且,δf/δθ=1.2,確認了碳纖維帶材料對于面內的剪切力不顯示良好的變形性。
[0177]
<增強纖維層疊體>
[0178]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片基材中發現了扭曲、褶皺,無法得到良好的增強纖維層疊體。
[0179]
<成型體>
[0180]
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實施操作,結果,得到在產生褶皺的部位具有樹脂未含浸部位的成型體。
[0181]
[表1]
[0182][0183]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0184]
對于本發明的碳纖維帶材料、使用其的增強纖維層疊體,由于基體樹脂的含浸性
優異,因而使用上述增強纖維層疊體而得到的成型體特別適合用于面向航空器、汽車、船舶等的大型部件、風車葉片這樣的一般產業用途的部件。
[0185]
附圖標記說明
[0186]
100、200、300、400、500、900、1100 碳纖維帶材料
[0187]
101、201、301、401、501、601、1101 碳纖維束
[0188]
102、202、302、402、1102 碳纖維束組
[0189]
103、203、303、403、503、603、703、803、1103 布料
[0190]
106、206、306 間隙
[0191]
204、304、1104 樹脂粘合劑
[0192]
305、405、505、605、705、1105 粘接區域
[0193]
807 夾具
[0194]
808 印記
[0195]
902 夾持部
[0196]
903 未把持碳纖維帶材料的2邊
[0197]
904 畫框夾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