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在預型件排齊和矯直裝置中引導矯直的軸對稱的預型件的方法,所述預型件具有:
[0002]-支承用的環箍,由邊緣徑向向外限定,環箍具有稱為環箍直徑的外徑;
[0003]-主體,主體具有稱為主體直徑的最大外徑,主體直徑小于環箍直徑;
[0004]
排齊和矯直裝置具有:
[0005]-圍繞豎直軸線旋轉的水平圓形的轉臺,用于從上游向下游驅動預型件;
[0006]-固定的軌道,軌道的上外支承表面與轉臺的上內支承表面在相同高度延伸,軌道形成定中心在轉臺的旋轉軸線上的圓??;
[0007]-周邊空隙,徑向限定在轉臺的外邊緣與軌道之間,周邊空隙具有介于主體直徑與環箍直徑之間的恒定的徑向寬度,以便允許通過主體穿過周邊空隙通行來矯直預型件,環箍由上內支承表面和上外支承表面共同支撐。
背景技術:[0008]
所述方法用于在預型件排齊和矯直裝置中實施,該裝置為通過將預型件成型、尤其吹制或拉伸吹制成型來制造熱塑性材料、尤其是pet制的容器的設備的組成部分。這種設備允許以非常高的生產速度例如每小時超過85000個瓶子、極大批量地生產容器。
[0009]
根據一種公知技術,這種容器以兩道主要工序生產。在第一道工序中,注射模制或者注射-壓縮模制pet預型件。該預型件具有基本上呈管形的主體,主體在其軸向端部之一封閉,相對端部通過頸部敞開。頸部從該注射模制作業起就具有容器頸部的最終形狀。
[0010]
存在這樣的設備,其中,預型件一旦注塑成就直接向成型站輸送,每個預型件單獨輸送。
[0011]
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預型件在第一地點注塑而成,然后在第二地點在專用制造設備上通過吹制被模制成容器的最終形狀。這種技術允許最可能接近裝瓶地點進行吹制模制作業,注塑作業不管什么地方皆可進行。實際上,尺寸小的預型件運輸比較容易,成本較低,而吹制之后的容器由于其體積尺寸非常大,因而具有運輸在經濟上不劃算的缺陷。
[0012]
在注塑站和成型制造設備是兩種完全獨立的機械的情況下,預型件一般散裝運送。因此,吹制站配有用于使預型件排齊成一列并矯直預型件的裝置。本發明涉及這種裝置。
[0013]
圖1至3中示出預型件10a、10b、10c的非限制性實施例,它們可由排齊和矯直裝置裝載。
[0014]
首先說明預型件10a、10b、10c的共同特征。這種預型件10a、10b、10c用熱塑性材料制成,這里用pet材料制成。通常,其注塑模制而成。預型件具有圍繞圖1至3豎直示出的主軸線a基本上軸對稱的形狀。
[0015]
預型件具有沿主軸線a呈細長管形的主體12,主體具有一封閉的軸向端部,而在其
相對端部,如圖1至3上部所示,具有軸向敞開的頸部14。
[0016]
因此,預型件10a、10b、10c具有環形的環箍16,環箍相對于主體12的其余部分徑向凸起。環箍16由邊緣42徑向向外限定。環箍16布置在預型件10a、10b、10c的重心g的上方。表述“環形”意味著環箍16連續或不連續地繞預型件10a、10b、10c一圈。
[0017]
當環箍16不連續時,環箍例如由多個分離區部形成,這些分離區部構成繞預型件一圈,但是它們足夠靠近,以使不管預型件10a、10b、10c圍繞其主軸線a的位置如何,都使預型件能夠通過其環箍16的下表面支撐在徑向相對的兩個支承件上。
[0018]
在圖1至3所示的實施例中,環箍16布置在頸部14的基部與主體12之間的接合處。
[0019]
在未示出的變型中,環箍可以布置在頸部基部以外的部位,例如布置在口部處。
[0020]
根據未示出的另一變型,環箍例如通過塞蓋附接到預型件上。
[0021]
下面將環箍直徑d1定義為相應于環箍16的外徑。也將主體直徑d2定義為相應于主體12的最大外徑。主體直徑d2小于環箍直徑dl。
[0022]
頸部14具有其最終形狀,而主體12用于在而后的成型作業時被拉伸以形成成品容器的主體。
[0023]
另外,所用預型件10a、10b、10c的主體12的重量,大于包括環箍16重量在內的頸部14重量。因此,預型件10a、10b的重心g位于環箍16下方,如圖1和2所示。因此,由其環箍16通過支承在兩個徑向相對的支承件上而得以支撐的預型件10,自然地通過重力定向成頸部14在上。
[0024]
已經提出過一種具有離心轉筒的排齊和矯直裝置。預型件散亂拋置到形成離心轉筒底部的轉臺上。然后,預型件由離心力拋射抵靠周邊欄桿。固定的軌道與轉臺周邊邊緣之間徑向專設的周邊空隙可使預型件的主體12通過,同時由其環箍16支撐預型件。實際上,徑向空隙的寬度介于環箍直徑dl至主體直徑d2之間。因此,預型件在離心轉筒的周邊排齊,預型件的主軸線在重力作用下基本上豎直定向。
[0025]
然后,如此矯直和排齊的預型件在轉臺旋轉運動的作用下,向離心轉筒的切向出口成列輸送。
[0026]
已知地,以通過主體12的剛好位于環箍16下方的區段與轉臺邊緣的接觸而在第一方向上有限的、以及通過所述區段與固定軌道的接觸而在第二方向上有限的徑向游間,預型件10a、10b被接納在徑向空隙中。
[0027]
在圖1和2所示的預型件10a、10b的兩種幾何形狀中,主體12在與環箍16的接合處,具有主體直徑d2。預型件10a的主體12具有基本上恒定的截面,在其整個長度上相應于主體直徑d2,而預型件10b的主體12的直徑隨著接近其封閉的下端部而減小。這種幾何形狀可確保環箍16始終同時由轉臺和固定的軌道,以足夠的支承面進行支承,從而避免預型件整個穿過空隙掉到轉臺下面。
[0028]
如圖3所示,一些預型件10c的幾何形狀略不同于圖1和2所示的預型件10a、10b的幾何形狀。例如,這涉及用于制造大容積例如大于1.5升的容器的預型件10c。預型件10c與前述預型件10a、10b具有相同的特征,但主體12形狀除外。
[0029]
實際上,對于這種預型件10c,在其與環箍16的接合處的主體12的直徑d3,稱為“頸下直徑d3”,小于主體直徑d2。這種幾何形狀尤其可使材料分布更適于形成大容積容器。當然,為能使環箍16起到支承作用,環箍直徑dl保持大于主體直徑d2。
[0030]
然而,為能使主體12穿過空隙通行,空隙的寬度必須大于預型件10c的主體直徑d2。但是,主體12的剛好位于環箍16下方的區段的頸下直徑d3遠小于空隙寬度。因此,可能有時預型件10c在空隙中的徑向游間會太大,以致當預型件擋靠在轉臺、相應地軌道上時,環箍16不再由軌道、相應軌道以足夠的支承面進行支承。預型件10c則很可能翻轉,卡住,甚至整個穿過空隙。
技術實現要素:[0031]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在預型件排齊和矯直裝置中引導矯直的軸對稱的預型件的方法,
[0032]
預型件具有:
[0033]-支承用的環箍,由邊緣徑向向外限定,環箍具有稱為環箍直徑的外徑;
[0034]-主體,主體具有稱為主體直徑的最大外徑,主體直徑小于環箍直徑;
[0035]
預型件排齊和矯直裝置具有:
[0036]-圍繞豎直軸線旋轉的水平圓形的轉臺,用于從上游向下游驅動預型件;
[0037]-固定的軌道,軌道的上外支承表面與轉臺的上內支承表面在相同高度延伸,軌道形成定中心在轉臺的旋轉軸線上的圓??;
[0038]-周邊空隙,徑向限定在轉臺的外邊緣與軌道之間,周邊空隙具有介于主體直徑與環箍直徑之間的恒定的徑向寬度,以便允許通過主體穿過周邊空隙通行來矯直預型件,環箍由上內支承表面和上外支承表面共同支撐;
[0039]
其特征在于,預型件在周邊空隙中的引導在于:通過環箍的周邊的邊緣與內止動表面之間向內的接觸、以及通過環箍的周邊的邊緣與外止動表面之間向外的接觸,在兩個方向上限制預型件沿周邊空隙的徑向移動。
[0040]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預型件排齊和矯直裝置,用于實施根據本發明教導的方法,所述預型件排齊和矯直裝置具有離心轉筒,離心轉筒具有:
[0041]-圍繞豎直軸線旋轉的水平圓形的轉臺,用于從上游向下游驅動預型件;
[0042]-離心轉筒的角扇形區,在角扇形區中,離心轉筒具有周邊空隙,周邊空隙限定在固定的軌道與轉臺的外邊緣之間,周邊空隙用于允許預型件的主體翻轉到轉臺高度之下,預型件的環箍用于由在相同高度延伸的轉臺的上內支承表面和軌道的上外支承表面共同支撐;
[0043]
其特征在于,轉臺具有內止動表面,內止動表面從上內支承表面向上延伸并朝外;并且,軌道具有外止動表面,外止動表面從軌道的上外支承表面向上延伸,面對內止動表面布置。
[0044]
根據按本發明教導實施的裝置的其他特征:
[0045]-內止動表面屬于轉臺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與轉臺的上內支承表面之間的環形凸肩表面的組成部分,上內支承表面布置在中央部分的高度下方;
[0046]-轉臺的環形凸肩表面具有斜面,斜面使內止動表面與轉臺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相連接;
[0047]-軌道的第二外止動表面由斜面向上延長;
[0048]-轉臺具有下周邊內導向件,下周邊內導向件在上內支承表面的下方延伸,下周邊
內導向件用于通過預型件的主體與下周邊內導向件之間的接觸,限制在周邊空隙中行進的預型件的環箍相對于上內支承表面抬升和/或翻轉;
[0049]-固定的軌道具有下周邊外導向件,下周邊外導向件用于通過預型件的主體與下周邊外導向件之間的接觸,限制在周邊空隙中行進的預型件的環箍相對于上外支承表面抬升和/或翻轉;
[0050]-上內支承表面和環形凸肩表面由可拆卸部件帶有,以能使轉臺適于不同尺寸的預型件;
[0051]-固定的軌道可拆卸地安裝,以能使轉臺適于不同尺寸的預型件。
附圖說明
[0052]
通過閱讀為理解將參照附圖給出的下述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體現出來,附圖中:
[0053]
圖1是正視圖,示出第一種幾何形狀的預型件,其適于配合圖4的裝置使用,這里,預型件的軸線豎直定向;
[0054]
圖2是正視圖,示出第二種幾何形狀的預型件,其適于配合圖4的裝置使用,這里,預型件的軸線豎直定向;
[0055]
圖3是正視圖,示出第三種幾何形狀的預型件,其適于配合圖4的裝置使用,這里,預型件的軸線豎直定向;
[0056]
圖4是透視圖,示意地示出具有離心轉筒的預型件排齊和矯直裝置;
[0057]
圖5是俯視圖,示出圖4所示的離心轉筒;
[0058]
圖6是圖4所示離心轉筒的排齊角扇形區的徑向剖面圖,示出離心轉筒的轉臺和周邊欄桿以及排齊的預型件;
[0059]
圖7是透視圖,示出圖4所示裝置的排料器;
[0060]
圖8是俯視圖,示出離心轉筒的排齊角扇形區的一部分、以及被排卸到離心轉筒中的預型件的路線的不同階段;
[0061]
圖9是圖4所示離心轉筒的矯直角扇形區的徑向剖面圖,示出離心轉筒的轉臺和周邊欄桿以及經排齊且矯直的預型件;
[0062]
圖10是沿徑向的示意圖,示出在圖4所示離心轉筒的排齊角扇形區中沿欄桿排齊的預型件;
[0063]
圖11是圖10的俯視圖;
[0064]
圖12類似于圖10,示出在圖4所示的離心轉筒的矯直角扇形區開始處正矯直中的圖10預型件;
[0065]
圖13是圖12的俯視圖;
[0066]
圖14類似于圖12,示出在圖4所示的離心轉筒的矯直角扇形區中已矯直的圖12預型件;
[0067]
圖15是圖14的俯視圖;
[0068]
圖16類似于圖9,示出擋靠在軌道的外止動表面上的預型件環箍。
具體實施方式
[0069]
在下面的說明中,具有相同結構或類似功能的構件將用相同的標號標示。
[0070]
在下文中,非限制性地,對于排齊和矯直裝置的離心轉筒中存在的每個預型件,采用以下局部定向:
[0071]-徑向r,從轉臺24的旋轉軸線b由內向外取向;
[0072]-切向t,正交于徑向r,平行于轉臺24的平面進行延伸,沿轉臺24的旋轉方向從上游向下游取向;
[0073]-豎直方向v,平行于轉臺24的旋轉軸線b、沿與地球重力相反的方向由下而上取向。
[0074]
圖4中示出用于將如前所述的預型件10a、10b、10c排齊成一列并矯直的排齊和矯直裝置18,用于構成利用預型件10a、10b、10c通過成型尤其通過吹制或拉伸吹制成型來制造熱塑性材料制的容器的制造設備(未示出)的組成部分。排齊和矯直裝置18適于圖1至3所示的所有預型件10a、10b、10c,將使用通用標號“預型件10”來指示預型件10a、10b、10c中的任意一個,以簡化附圖查閱。
[0075]
這里涉及如文獻wo 2016/166459 a1又或us 2018/0086570 a1中所述的排齊和矯直裝置18。
[0076]
如后所述,排齊和矯直裝置18可處理數批次相同預型件10,預型件10的規格可隨批次改變。因此,在更換預型件10的規格時,可在排齊和矯直裝置18上進行不同的調節。
[0077]
回到圖4,排齊和矯直裝置18主要具有離心轉筒20和用于輸出矯直預型件10列的輸出輸送機22。輸出輸送機22用于傳輸矯直的預型件10,以將它們一個接一個地分配給制造設備的下一處理站(未示出)例如預型件10的加熱爐的單獨裝載每個預型件10的裝載裝置。
[0078]
離心轉筒20具有圍繞中央豎直軸線b旋轉的水平圓形的轉臺24。因此,轉臺24具有圖6所示的圓形外邊緣25。轉臺24的上表面27豎直向下限定離心轉筒20的內容積。因此,轉臺24形成離心轉筒20的底部。轉臺24的上表面27具有周邊環形帶,周邊環形帶用于形成預型件10的環箍16用的內支承表面29,如后所述。
[0079]
轉臺24的外徑遠大于預型件10的尺寸。
[0080]
轉臺24可以例如由布置在轉臺24下的電動機(未示出)以恒定的速率、這里在俯視圖中沿順時針方向被驅動轉動。轉速例如被控制成轉臺24的外邊緣25以2米/秒至3米/秒之間移動。
[0081]
轉臺24這里由固定于地面的支承臺26承載。支承臺26具有支腿,這些支腿有利地高度可調,以允許調節轉臺24的穩度。
[0082]
離心轉筒20的內容積由固定的周邊欄桿28徑向向外限定,欄桿28這里固定于支承臺26。尤其是,該欄桿28的第一作用是保持由轉臺24旋轉產生的離心力向外拋射的預型件10,其第二作用是引導預型件10移動直至離心轉筒20的布置在欄桿28中的輸出通道32,尤其如圖7所示。
[0083]
預型件10用于通過固定的排料器30散亂排卸到轉臺24上。這里,排料器30布置在轉臺24的中央。排料器30設計成朝欄桿28的接納部分28a的方向徑向地排卸散裝預型件10。這里,排料器30呈通過升降帶(未示出)由上部供給預型件10的滑道的形式。
[0084]
如圖5所示,為說明的需要,將離心轉筒20分成相對于支承臺26固定的三個角扇形區。
[0085]
用于排齊預型件10的第一排齊角扇形區20a,面對排料器30的輸出口延伸。該排齊角扇形區20a包括欄桿28的接納部分28a。
[0086]
用于矯直排齊的預型件10的第二矯直角扇形區20b,直接布置在第一排齊角扇形區20a的下游。非限制性地,其在這里總體上延伸180
°
。
[0087]
用于輸出正確定位的預型件10的第三輸出角扇形區20c,直接布置在第二矯直角扇形區20b的下游并且直接布置在第一排齊角扇形區20a的上游。在該輸出角扇形區20c的下游端,預型件10的輸出通道32在欄桿28中開口,以允許向輸送機22引導正確定位的預型件10。
[0088]
對這些角扇形區20a、20b、20c中每個的命名提供關于其作用的指示。
[0089]
在第一排齊角扇形區20a的整個周邊上,在欄桿28與轉臺24之間留有工作間隙。該間隙允許轉臺24旋轉,但又小得足以可使欄桿28將整個預型件10保持在離心轉筒20內。
[0090]
如圖6所示,在該排齊角扇形區20a上,欄桿28這里在轉臺24的上方豎直延伸,以便轉臺24的外邊緣25布置在離心轉筒20的外部。
[0091]
在排齊和矯直裝置18工作過程中,如圖7和8所示,在第一排卸工序時,由排料器30散亂排卸的預型件10在從排料器30輸出時的徑向滑動速度與轉臺24旋轉產生的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被徑向拋射抵靠到欄桿28上。同時,轉臺24也開始在旋轉中切向地向下游驅動預型件10。
[0092]
在第二排齊工序時,預型件10由欄桿28保持在離心轉筒20內,然后在欄桿28上彈跳一次或幾次之后,預型件10逐漸喪失沿徑向方向的速度。預型件于是始終由離心力徑向保持靠在欄桿上。圖8中示出同一預型件10從經排料器30到達直至其抵靠欄桿28的穩定位置所沿循的路徑。預型件10則由轉臺24沿欄桿28驅動而沿順時針方向完全切向移動。
[0093]
在這種構型中,預型件10自然處于最穩定的位置,在該位置,預型件的主軸線a沿相對轉臺24切向的方向定向。
[0094]
因此,離心轉筒20的排齊角扇形區20a中存在的大多數預型件10抵靠欄桿28切向排齊,這些預型件的主軸線a基本上相切于其移動方向定向。兩個相繼的排齊的預型件10之間的切向間距是隨機的,因為轉臺24完全呈平面,沒有預型件10定位凹槽。因此,預型件10能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通過其端部接觸,從而強制預型件10相對于彼此滑動。因此,預型件10最佳地占據離心轉筒20的整個周邊長度。
[0095]
預型件10被保持在轉臺24上,這可使這些預型件保持徑向貼靠在欄桿28上。因此,預型件10在圍繞離心轉筒20移動的期間,由欄桿28穩定地引導。
[0096]
在該階段,預型件10隨機定向,頸部14向上游或向下游,而不會影響工藝后序進程。如此排齊的預型件10在矯直角扇形區20b中繼續其周邊移動。
[0097]
如圖9所示,在離心轉筒20的第二矯直角扇形區20b上,離心轉筒20具有周邊空隙34,其由欄桿28相對于轉臺24的外邊緣25的徑向間隔而形成??障?4的徑向寬度介于主體直徑d2與環箍直徑d1之間。該空隙34延長至預型件10的輸出通道32。
[0098]
至少完全沿第二矯直角扇形區20b,欄桿28具有用于支承環箍16的支承軌道36。軌道36徑向向內凸起地延伸。軌道36的上表面形成用于支承預型件10的環箍16的外支承表面
37,如后所述。軌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與轉臺24的內支承表面29在相同高度延伸。
[0099]
因此,空隙34向內由轉臺24的內支承表面29的外邊緣25限定,而向外由軌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的內邊緣限定。軌道36形成定中心在轉臺24的旋轉軸線b上的圓弧。這里,軌道36延長至輸出通道32。
[0100]
因此,預型件10可通過其環箍16進行保持,環箍在徑向相對的兩個支承點一方面承靠在轉臺24的內支承表面29上,另一方面承靠在軌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上,預型件10的主體12在轉臺24的高度之下穿過所述空隙34。這兩個支承點徑向對齊。軌道36允許穩定地保持預型件10。
[0101]
因此,在第三矯直工序時,如圖10和11所示,在第二工序時排齊的預型件12從第一排齊角扇形區20a到達,以躺臥姿勢沿欄桿28排齊成一列,預型件的主軸線a切向定向。排齊的預型件10隨機布置,頸部14向上游或者頸部14向下游,而這不影響其矯直。
[0102]
當每個預型件10的主體12到達空隙34的上方時,主體12開始下落,如圖12和13所示,從而使預型件10圍繞經過預型件10的環箍16的支承點的徑向軸線翻轉。翻轉繼續進行到預型件10的主軸線a豎直,必要時在圍繞所述徑向軸線幾次翻轉之后豎直。預型件10此時通過其環箍16、由軌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和轉臺24的內支承表面29共同保持,如圖14和15所示。因此,預型件10得以矯直,頸部14在上。如此正確定位的預型件10由下文將更詳細描述的裝置,沿空隙34朝輸出通道32的方向引導。
[0103]
在翻轉時,預型件10的主軸線a保持在相切于位移的豎直平面中。由于主軸線a沿預型件10的移動方向翻轉,因而每個預型件10的環箍16通過其兩個支承點一方面始終與轉臺24保持接觸、另一方面始終與軌道36保持接觸。因此,每個預型件10在其矯直期間得到穩定且有效支承。
[0104]
如圖13所示,過渡區域布置在矯直角扇形區20b的上游端。在該過渡區域,空隙34逐漸擴大直至達到其最終寬度。為此,欄桿28的軌道36逐漸徑向遠離轉臺24的旋轉軸線b。這可使排齊的預型件10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始終與欄桿28保持接觸。因此,預型件10即使在其矯直期間,也在排齊位置穩定地被引導。然后,空隙34的寬度保持恒定,介于主體直徑d2與環箍直徑dl之間,直至排齊和矯直裝置18的輸出通道32。
[0105]
如此排齊和矯直的預型件10,通過抵靠轉臺24的外邊緣25摩擦,而被驅動圍繞其主軸線a轉動。矯直的預型件10通過在軌道36上行進,沿轉臺24的旋轉方向在離心轉筒20的周邊移動。
[0106]
因此,矯直的預型件10向第三輸出角扇形區20c傳輸。第三輸出角扇形區20c具有用于確保只有正確排齊且矯直的預型件10到達輸出通道32的裝置。這類裝置不是本發明的目的,因此下面不再予以詳述。要了解更多的細節,可查閱前述文獻。
[0107]
已知地,預型件10通過如下方式在空隙34中被引導:
[0108]-通過預型件10與轉臺24的內止動表面38之間的接觸,限制預型件10沿空隙34徑向向內移動,以及
[0109]-通過預型件10與軌道的外止動表面40的接觸,限制預型件10沿空隙34徑向向外移動。
[0110]
但是重要的是,即使當預型件10與位于空隙34第一側的內外支承表面29、37之一的止動表面38、40接觸時,環箍16也始終以足夠的支承面被支承在位于空隙34相反一側上
的外或內支承表面37、29上。
[0111]
為允許對任何類型的預型件10、尤其是圖3所示類型的預型件10c進行引導,本發明提出:
[0112]-通過環箍16的外周邊邊緣42與內止動表面38之間的接觸,限制預型件10在空隙34中徑向向內移動,以及
[0113]-通過環箍16的外周邊邊緣42與外止動表面40的接觸,限制預型件10在空隙34中徑向向外移動。
[0114]
因此,預型件10的徑向游間變成獨立于主體12的頸下直徑d3。徑向游間僅由環箍直徑dl決定。
[0115]
如圖9中所詳示,為了限制矯直的預型件10在空隙34中徑向向內移動,轉臺24因此具有從內支承表面29向上延伸的內止動表面38。內止動表面38徑向向外。其具有定中心在轉臺24的旋轉軸線b上的環形形狀。因此,內支承表面29由轉臺24的外邊緣25和由內止動表面38徑向限定。
[0116]
內止動表面38屬于轉臺24的上表面的圓形中央部分46與內支承表面29之間的環形凸肩表面44的組成部分。內支承表面29與中央部分46呈臺階狀,以便內支承表面29因而布置在中央部分46的高度下方。高度差約為幾毫米。例如,內止動表面38的高度總體上等于預型件10的環箍16的厚度。
[0117]
為限制矯直的預型件10在空隙34中徑向向外移動,軌道36具有外止動表面40,其從軌道的外支承表面37向上正交地延伸。外止動表面40徑向上面對內止動表面38布置。因此,外支承表面37由軌道36的內自由邊緣和由外止動表面40徑向限定。
[0118]
兩個止動表面38、40徑向限定用于環箍16的導道48,導道沿空隙34延伸。將導道48的寬度l定義為相應于內止動表面38與外止動表面40之間的徑向距離。除過渡區域外,導道48的寬度l完全沿空隙34保持恒定。寬度l等于環箍直徑dl與徑向間隙j之和,從而不管矯直的預型件10在兩個止動表面38、40之間的徑向位置如何,都確保了環箍16以足夠的支承面支承在內外支承表面29、37上。
[0119]
轉臺24的內支承表面29的徑向寬度大于間隙j,以確保足夠支承環箍16,甚至如圖16所示當環箍16的邊緣42擋靠在外止動表面40上時也如此。內支承表面29的徑向寬度還小于環箍直徑dl與頸下直徑d3之差,在預型件10的幾何形狀類似于圖3所示預型件10c的幾何形狀時尤其如此。
[0120]
同樣,軌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的徑向寬度大于間隙j,以確保足夠支承環箍16,甚至當環箍16的邊緣42擋靠在內止動表面38上時也如此。外支承表面37的徑向寬度還小于環箍直徑dl與頸下直徑d3之差,在預型件10的幾何形狀類似于圖3所示預型件10c的幾何形狀時尤其如此。
[0121]
在圖9和16所示的實施例中,轉臺24的內支承表面29和軌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具有相同的寬度。
[0122]
為了確保預型件10的環箍16由內外支承表面29、37相當平整地進行支承及環箍被正確接納在導道48中,轉臺24的環形凸肩表面44具有使內止動表面38與轉臺24的中央部分46相連接的斜面50,和/或軌道的第二外止動表面40由斜面53向上延長。這可在預型件10矯直時在重力作用下使環箍16通過在形成收斂斗的斜面50、53上滑動,就位于兩個止動表面
之間。
[0123]
為可使排齊和矯直裝置18適于不同型式預型件10批次、尤其是具有各種不同尺寸環箍16的預型件10批次,有利的是能夠改變導道48的寬度l。實際上,軌道36、轉臺24的周邊部分54中的至少一個是可拆卸的。
[0124]
例如,轉臺24的具有內支承表面29和凸肩表面44的周邊部分54由可拆卸的附接部件形成,以能使轉臺24適于不同尺寸的預型件10??刹鹦兜闹苓叢糠?4例如由多個區分開的區段構成,這些區段在與轉臺24組裝在一起時,構成一整圈。
[0125]
根據可與前段所述實施例結合的另一例子,固定的軌道36以一個或者多個部件形式可拆卸地安裝在欄桿28下,以能使轉臺24適于不同尺寸的預型件10。
[0126]
為限制接合在空隙34中的矯直的預型件10側向翻轉,因而為限制環箍16在空隙34一側抬升而承靠在空隙另一側上、從而發生預型件意外脫離其導道48的危險,可設置轉臺24具有在內支承表面29下方延伸的下周邊內導向件56。抬升尤其是限定成使環箍16從內支承表面29通過翻轉抬升的距離不能大于相應的內止動表面38的高度。內導向件56用于通過預型件10的主體12與內導向件56之間的接觸來限制環箍16從內支承表面29的抬升。
[0127]
因此,為了相同的原因,也可設置固定的軌道36具有下周邊外導向件58,其在軌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下方延伸。外導向件58用于通過預型件10的主體12與外導向件58之間的接觸來限制環箍16從軌道36的外支承表面37抬升。抬升更特別的是限定成,環箍16從外支承表面37通過翻轉抬升的距離不能大于相應的外止動表面40的高度。
[0128]
有利地,根據本發明教導具有空隙34、配有環箍16導道的排齊和矯直裝置18,可確保矯直的預型件10良好支承在空隙34中,而不受其頸下直徑d3的影響。